圖片來源:Karl-Josef Hildenbrand
許多同學是到了大學后才明確留學德國的想法,然而當分析了自己的課程匹配度、成績、語言、個人情況后,發(fā)現(xiàn)較后能夠挑選的學校實在很少,導致缺少主動挑選學校的機會。
本期我們采訪到了一位在德國薩勒姆讀高中的小留德生,在未來高中3年的學習之后,他將無縫銜接步入大學,更不用擔心語言問題,較重要的是申請德國大學的程序也會簡單很多。
針對目前疫情下“留學生是否可以回國”的備受爭議,他強調(diào)留學是為了接受更廣闊的知識和文化,為日后回國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,因此呼吁大家要理性看待。同時他表示希望疫情可以早日結束,重新回到平靜充實的學習生活當中,針對在德國讀書與國內(nèi)讀書的不同,他也為我們做了以下的講述……
課堂上該不該舉手回答問題?
初來德國的課堂我顯得有些手足無措,其實一方面不光是語言不熟練的原因,更多的是我并不知道該說些什么。每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,同學們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舉起了手,其速度讓人乍舌。其實老師的問題并不是多令人費解,很大程度上都是讓你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見解。
就拿英語課舉例,老師上課第一件事是給你放一張圖片在黑板上讓你描述自己的感受。同是17歲的學生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卻有些費解。
老師到底在考察些什么呢?
老師想要我們說什么呢?
說的不對怎么辦呢?
這一個個問題還沒等想完,全班幾乎一半的同學都舉起了手。相較國內(nèi),德國上課氛圍相對輕松多了,老師對你沒有那么多的要求,哪怕你舉手回答問題完全偏題,老師也會點著頭說“OK”。這樣一來每位同學都能勇于發(fā)表自己的想法。
在經(jīng)過一個階段的質(zhì)疑后,我悟出了一個規(guī)律:其實回答這些問題并不需要深思熟慮,有的時候就是要積極舉手,甚至你可以沒有想好該怎么去回答它。這些問題更偏重的是讓你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想法,把思維鍛煉的更開闊。我想,這些是為什么好多外國同學在生活中玩樂的鬼點子比較多的原因吧。
再說國內(nèi),初三復習的生活還歷歷在目。全班三十幾個同學每人桌上平攤著同樣雪白的試卷,看著同樣的一道題,做著同樣的思考。想出來了,舉手,把過程一字不拉的寫到黑板上,不對然后再另找同學來修改。有的時候不知道正確答案的我們,絲毫不敢把手舉起來,生怕說錯了老師批評。
課后布置的作業(yè)輕松嗎?
按照許多同學說留學生活其實很輕松,但其實我認為輕松不輕松,完全是依照個人對自己的要求。他們很少需要你去完成幾面幾面的題目,許多時候老師留的作業(yè)很彈性。
比如說讓你就一個問題上網(wǎng)查答案。
一句話可以把這個作業(yè)完成,當然瀏覽三四篇學術文章較后再自己寫一篇總結出來也叫把作業(yè)完成。有些好學的同學會提前把搜羅好的文章打印出來劃重點,但是一般大部分人只是一兩句話混混就過去了。老師并不會在作業(yè)上對你有多大的要求,有的時候她們甚至都不去檢查你有沒有寫。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你學到了許多別人學不到的東西,同學之間的距離也在慢慢地拉開。
文化差異下如何融入集體
同是寄宿學校,相對于國內(nèi)學校的班級為集體,這邊更注重的是宿舍為集體,甚而有時班級的界限就不再那么明顯了。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人被特意地分到一個宿舍里,平時組織運動會集體活動。學校都是以每一個宿舍即每一個“Flügel”為集體,無論是取得獎勵或者獲得懲罰都是一起擔當,學校更強調(diào)學生們在生活上的協(xié)調(diào)與融入。與同學相處也是非常自然的,具體方法就是主動!
現(xiàn)在雖說是交到了幾個外國朋友,但還是有些后悔初來學校時有些膽小,每每回想當時要是稍微大膽一點就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了。其實據(jù)我觀察德國同學相比國內(nèi)同學顯得更幼稚和單純,有些時候他們更像個小孩子。平時討論的話題都和在國內(nèi)朋友討論的相差不大,有八卦、電視劇,甚至還有一堆人喜歡日本動漫和韓國男團。如果語言上有什么問題不懂就可以直接向他們請教,這也是找話題的方法之一。
預告|“德國項目介紹”講座
又到了高考季,每年高考前夕,很多學生和家長都在糾結,是安心準備國內(nèi)高考,還是選擇出國留學?也有些人打算做兩手準備,如果高考成績出人意料,那么還是按部就班的規(guī)劃,如果是慘遭滑鐵盧,那么就開始留學大計。
其實高二、高三在讀或高中畢業(yè)(文、理兼可),只要英語基礎良好的學生,是可以參加——亞琛應用科技大學預科,來實現(xiàn)德國本科的留學。它是通往整個北威州的一個綠色通道,從亞琛德語預科畢業(yè)的學生,可以進一步申請包括德國亞琛工業(yè)大學在內(nèi)的TU9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