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前夕,一支由谷粒、谷爸、云谷老師組成的特殊隊伍——云谷“龍之隊”,在湖州舉辦的全國SUP槳板錦標賽團體龍舟賽亮相。

成員:
云谷七年級:徐騁怡、王顯儒、呂逸凡
谷爸:徐騁怡爸爸、陳昊悰爸爸
云谷教師:Aleksandar、Beni、Eftychia、徐燕華、厲春、陳伯苗、韓央央
云谷特邀家屬:劉超
這是個只進行了四次集訓就“趕鴨子上架”的“草臺班子”,現(xiàn)場遇到了不少突發(fā)狀況:哨聲一響,兩側出力不均,小舟嗖一下沖歪了,進了別人家的賽道,他們立馬修正,繼續(xù)前進;隔壁船友翻了船,他們努力不受影響,穩(wěn)住自己的節(jié)奏;決賽只剩下兩支隊伍,也依然沒抱著隨便來玩兒的心態(tài),以競技心態(tài)認真應對,劃進1分鐘,創(chuàng)造了這次旅程較佳成績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西山漾較酷的仔”。但聊起龍舟,不論是作為傳統(tǒng)文化,還是作為水上運動項目,云谷和它的淵源都遠遠不止于此。
01 二年級融合課: 在龍舟文化里沉浸
早在四月下旬,二年級就開啟了為期一個半月的融合課程,主題就是“龍舟”。這種對很多年輕人來說仿佛早該進博物館的傳統(tǒng)民俗項目,孩子們會對它產生興趣嗎?
蔣村龍舟探秘
云谷臨時校區(qū)位于西湖區(qū)蔣村社區(qū),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社區(qū):這里的居民從西溪濕地景區(qū)里搬遷而來,依然保留著非常濃厚的濕地社群特色。他們在大棚里看社戲、禮堂里辦紅白事,還有一個“端午過大年”的概念——吃端午飯、喝端午酒,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“龍舟勝會”。蔣村人講究制造技藝,也愛美,所以與其他地方的龍舟相比,蔣村龍舟顯得格外華麗,尤其是他們的代表——滿天裝龍舟,更是令人驚嘆。如今,勤懇的蔣村人衣食無憂,較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們所視為珍寶、流傳幾千年的龍舟文化再次被世人看見。社區(qū),是學校教育生態(tài)重要的組成部分,也是云谷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教育資源。融合課程一開始,老師們就直奔蔣村龍舟協(xié)會,把一艘巨大的滿天裝龍舟“請”進了校園里,融合課的“開啟和沉浸”環(huán)節(jié)拉開帷幕。
“太震撼了!原來龍舟這么美!”孩子們圍著這個龐然大物轉了一圈又一圈,纏著蔣村來的伯伯問題一個接著一個。蔣村龍舟公羊隊成員董俊杰現(xiàn)身說法,給孩子們講起蔣村人的龍舟:根據不同的劃法,龍舟分為競速龍舟和花樣龍舟。前者有槳手、舵手和鼓手,花樣龍舟除了這些,還要再加上1個鑼手和1個梢工。根據裝飾角度的不同,蔣村龍舟分為文劃的滿天裝/半天裝龍舟和武劃的赤膊頭龍舟…除此之外,蔣村龍舟還走向了世界,美國達拉斯、奧地利維也納、法國巴黎、意大利佛羅倫薩,都能找得到蔣村龍舟人的身影。在老師們的帶領下,孩子們竟然還在教室里模擬起了龍舟比賽,有人負責當槳手,有人做鼓手,有人敲鑼,有人當梢工。
有營養(yǎng)的提問
一個個興奮的小臉蛋上寫滿了對龍舟的興趣,在老師策劃下,他們開啟了更多活動:龍舟跑站、制作水果龍舟、閱讀龍舟文本……孩子們親身體驗后,越來越興奮,也有越來越多天馬行空的問題從小腦瓜里竄出來,急不可耐地想要尋找答案。
屈原和龍又有什么關系呢?人是人,龍是龍呀!
(陳子桐)
為什么是龍舟,而不是鳳舟,雞舟,狗舟呢?
(趙瑾瑜)
為什么龍舟要正著劃,而不倒著劃呢?
(華若冰)
古代的龍舟跟現(xiàn)在的龍舟一樣嗎,如果不一樣,那是在什么時候變化的呢?(王浦誠)
提問是一門藝術,好問題要建立在廣泛的沉浸之上。天馬行空的提問并不一定,只有好問題才能帶來深度思考。當熾熱的好奇心越來越多,老師引導大家由第一個問題展開聯(lián)想,根據鏈接產出第二個、第三個問題,變成一個“問題池”,梳理、整合、分類、提煉主題。這樣,問題越來越有邏輯,越來越有營養(yǎng)。龍舟融合課程,是以龍舟為主題開展的超學科探究性學習,年級組全體老師跨學科集體備課、分組授課,知識覆蓋范圍不僅限于學科內,在探究的過程中,學生通過自主收集、整理、分析信息,拓展了知識廣度和信息素養(yǎng),提升了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。
由孩子們的興趣出發(fā),九個小組開始了分頭行動:龍舟的由來、龍舟詩詞、蔣村龍舟、屈原、龍文化、國際龍舟、龍舟結構、劃龍舟和各地龍舟比一比。龍舟結構小組的孩子們做了模擬船考試,發(fā)現(xiàn)原來龍舟做成V型、長型才能跑得快;做了浮力考試,發(fā)現(xiàn)原來不僅木頭能浮起來,鐵球也能浮起來!蔣村龍舟小組的孩子們?yōu)榱肆私馐Y村龍舟和其他龍舟的關系,搜索了許多信息,逐漸發(fā)現(xiàn)各個來源都各有利弊:
“百度搜索的話,雖然很快,但是誰都能發(fā)言,那些文章主題不明確,好多空話!”小谷粒盧冠廷這樣說。陳逸遐又補充道:“ 看很多書也不夠,書上的內容很多不是較新的,不準確!”“較有用的方法就是訪談蔣村龍舟的師傅了,他說了好多龍舟的事情!”另一位小谷粒龐嘉榮直言。“訪談師傅較有用!但是師傅也不一定知道所有的事情。我端午節(jié)去看了龍舟比賽,實地考察了龍舟,把這兩個方法結合在一起,我覺得是較有用的!”盧冠廷說到。
龍舟比一比小組的孩子們在搜集了資料后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如果直接問出“龍舟是幾個人劃的”,是找不到準確答案的。于是,他們開始反思,逐步修改自己的問題。
各組孩子們不斷自主嘗試探索,Google、百度、圖書館、實地探訪...試過一遍,小谷粒總結出了什么情景下用什么工具、哪里的資訊較可信,怎樣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、信息素養(yǎng)就慢慢養(yǎng)成了。在正式分享環(huán)節(jié),他們還自主選擇表演、紀錄片、ppt、小課&小書、畫海報、做龍舟模型,甚至是發(fā)明一款scratch龍舟小游戲等方式展示小組成果。在這段精彩旅程中,谷粒們逐漸發(fā)現(xiàn):龍舟遠遠不止一艘船,或者一個端午習俗這么簡單,它還是表演藝術,是中國國粹,是文化傳承,是國際交流的媒介,是全球風靡的水上運動……

02 “做中國人很好!”
分享心得體會時,二年級2班小谷粒王格非毫不猶豫地在紙上大大地寫下了:“做中國人很好”??吹竭@句話,小谷粒吳佩珊卻覺得她有點奇怪,跟老師說:“我真的搞不懂,龍舟和做中國人很好,又有什么關系呢?”
——
厲春|龍舟融合課PM/云谷體育老師
聽到孩子們的對話,我真的很受觸動。蔣村龍舟木匠董阿毛師傅和孩子們說起,目前為止,蔣村能夠打造龍舟、龍頭龍尾的人,只剩下他一個了。很多年輕徒弟因為怕吃苦,不賺錢,沒出路,都離開了,手藝沒辦法傳承下去。這讓人覺得遺憾又心痛。龍舟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,但是長久以來,似乎中國人對龍舟的認知和評價,只是“端午節(jié)例行土味活動”。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,龍舟在全世界有非常好玩的形式:cosplay龍舟設計賽變成了外國人團隊比拼設計和美感的活動;迷你龍舟賽,把劃龍舟和拔河比賽結合起來,好玩刺激…在融合課里,孩子們?yōu)榱私鉀Q自己感興趣的問題,有了更多自發(fā)了解龍舟文化的機會。從龍圖騰,到各種彰顯文化的龍舟賽事;從蔣村龍舟之旅,看到中國龍舟在國際舞臺上被所認可……慢慢地,因為探究而引發(fā)的中國認同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。我們常說要愛國,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,可是愛國主義教育不是光喊口號就夠了的,要讓孩子們真真切切感受到傳統(tǒng)的魅力。云谷是一所中國學校,這一點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。
——
Wanjoo老師是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英語老師,她在融合課中帶領著孩子把各地不同的龍舟習俗做對比:
劃龍舟有的地方是比賽,有的地方是表演,有的地方還要配合岸上趕鴨等特色習俗。孩子們打算把這些發(fā)現(xiàn)都錄下來,然后剪成視頻上傳到YouTube上面去。以前有孩子問我,學英語到底是為了什么?過去,我們認為學英語是了解世界的方式,這是一個輸入的過程,但是龍舟課給了我們不一樣的啟發(fā)。龍舟主題的很多資料都是中文的,孩子們查閱資料之后,產生了和更多人分享的沖動,他們像小老師一樣,跑過去和跟外教老師分享他們的發(fā)現(xiàn)。這樣,他就得用英文翻譯過去,這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。
語言是你認識世界的工具。但較終目的,是讓世界聽見你的聲音。通過這件事,他們能真正認識到語言承載了什么,也能意識到自己只有學好語言,才能把自己的所學所得分享給更多的人看,把自己國家好的文化的東西傳達到外面去,這一點,非常重要。
03 融合的,不僅是課程
孩子是學習者,老師也是。在云谷,老師不代表知識的權威,也不是一個蠟燭般只懂輸出的人。老師在與孩子共同探索未知的旅程中一起成長,是一個引導者、支持者。令大家興奮的是,龍舟這個帶著濃郁中國傳統(tǒng)色彩的項目,得到了外教強有力的支持。他們去網上搜集各種資料,全程參與備課、上課,向孩子們介紹自己國家的賽艇和船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,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在這一刻尤為亮眼。
來自西班牙的體育老師Beni說:“作為體育老師,一聽到龍舟,我就非常感興趣。我們國家也有類似龍舟的船,叫Arrauna,但是我們的賽道是U字型,而且是向后劃,這與中國傳統(tǒng)非常不一樣,所以我很想多了解了解龍舟文化,了解中國文化,并且把不同的感受帶給學生。”wanjoo 老師發(fā)現(xiàn)曾對龍舟有些誤解:“我知道龍舟文化和端午的聯(lián)系,知道這項有中國特色的運動。但是其實是一知半解,不瞞你說,沒開課之前,我一直以為龍舟是單人一排劃的。”
當學科間的隔閡被打破,不同學科老師的不同思維方式立即產生了化學反應,融合課程發(fā)揮出超學科的效能,解決了單一學科解決不了的問題。來自英國的Matt老師說:“跨學科課程讓我們圍繞一個龍舟的主題來開展課程。于是,所有部門的老師都成為了一個備課組,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。雖然也有困難,但是跨越許多學科、語言、想法間的障礙,所有人都為一個目標而努力, cool! ”wanjoo 老師補充道:“這次融合課程也真正讓我在學科上認識了我的同事們。在交流中,各科老師的特點是那么明顯。原來語文老師是這么詩情畫意、感性的存在;原來數學老師是這么講求邏輯、理性;還有美術老師、體育老師、英語老師,每一個人都帶來了驚喜。”
融合課程,融合的不僅僅是課程而已,還有文化與文化,人與人 。無論是作為一種運動,還是作為一種文化,讓龍舟不止于端午節(jié)電視機節(jié)目里的短暫亮相,或許,也正是云谷作為一所中國學校的使命所在:讓水流帶著我們去看世界,也讓世界看見中國龍舟。